第92章 对手的成长(2/2)
方国珍一边计算着军队的损耗,一边对共和国两年前的实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意识到,共和国十余万纯火器军团曾纵横中原,并且有力量动员两万劲卒北上袭击元朝首都。现在,共和国的领土更加广阔,人口更多。方国珍在取得半个福建后,并没有自满,反而更加迫切地想要建立更多的新军。
方家军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周边势力的注意,他们也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火器新军。在这片中华大地上,一场军事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战争,确实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为共和国的领导者,苏星云在得知周边势力的军事进步后感到头疼。但他并不认为共和军无法压制四方势力。以目前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夺取最终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他关注的是,未来共和军低伤亡的好日子可能要结束了,因为米尼弹实在是太凶残了。
为了减少伤亡,苏星云在大别山区建立了一个医疗实验室。这里有千名士兵守护,并在关键位置布置了机关枪。这里是共和国科技努力的一个重要基地。实验室正在研究的技术之一是青霉素生产。目前菌种的产量还不高,且萃取分离的成本高昂,因此青霉素这一神奇药物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用化。
另一项技术——磺胺的研究也同样漫长。化学组对新出现的苯家族的各种衍生物表现出极大兴趣,不断发现新的化合物。苏星云为他们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在一种含苯环的红色染料中找到一种抗菌物质,这种物质只有在注入体内后才有效,并在动物体内反应生成杀菌物质。
苏星云的这一指示让实验室的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在这个实验室里,研究人员通过养老鼠、注射链球菌、试药、最后焚毁的试验过程,一次次失败几乎让他们泪流满面,但他们仍然坚持不懈。百浪多息和磺胺的研发耗费了共和国十年时间。工业化生产的抗生素诞生后,所有参与试验的人员都将名垂青史。然而,目前共和国的化工技术基础仍然薄弱,主要问题是人才不足,加之化学学科的历史尚短。
抗生素的研发进展缓慢,共和的战术也随之开始变革。如今,所有的野战军队都开始进行三三制步兵散兵线前进的训练,手榴弹这种武器已成为前线步兵进攻的得力助手。排枪前进的战术已经从共和军中淘汰,匍匐前进射击则成为了新的训练科目。
目前,全国正处于战术变革的前夕。如果和平时期能够再延续一段时间,那么即将爆发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很可能在初期就被镇压下去。然而,时间已经不允许了。元朝对于连年泛滥、甚至影响国家税收的黄河已经失去了耐心。为了展现其治理天下的决心,并向世人证明元朝的正统性,元朝任命贾鲁为治黄官。贾鲁征召了十五万华北农夫开河治黄,并向共和国采购了大量铁制治河工具。
元朝的这次采购一方面是为了试探共和国的态度。如果共和国愿意出售这批铁器,那么一场战争或许还能通过谈判避免。毕竟,在战争前夕向敌对势力出售战略物资如钢铁,通常被视为不愿开战的信号。如果共和国拒绝出售,元朝则可以通过宣传,指责共和国趁元朝进行利国利民的治河工程时起兵造反,从而凸显其不义之举。
出乎元朝意料的是,共和国对这笔交易表现出了极高的诚意。一旦元朝表达了意向,共和国的船队便主动将足够二十万人使用的钢铁器具运往淮北。元朝对于共和国的这种周到服务感到既惊讶又不适应,但他们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迅速完成了购买。
北元一边将大部分工具运往黄河工地,一边继续向北运输,准备将这些工具用于制造武器。同时,他们也加快了与共和国的联系。北元未曾预料到,那十万民夫在获得这些原本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的工具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响。苏星云投入八百吨钢铁制造的这批工具,在红巾军起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