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公告(1/2)
第1讲史家绝唱
画外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着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逾越也难以企及,这小我私家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着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纪录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作者司马迁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普通史官,在我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当中并无特别之处,但为什么司马迁厥后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历史巨着,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向导我们穿越上千年的历史时光,走进史圣司马迁的心田世界,阅读一部伟大的通史巨着,《百家讲坛》大型节目王立群读《史记》之史家绝唱。
各人好,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读《史记》。《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就是按年月来记述历史的,这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像《左传》,这是编年体的;另一类就是国别史,定时国家来纪录历史的,好比说像《国语》,像《战国策》。没有纪传体的通史。所谓纪传体就是按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这一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从《史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不外《史记》是纪传体的通史,其他诸史都是纪传记的断代史,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历史。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可是有很大的差异。
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原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情感。可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勾魂摄魄,很是令人感动。
《史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记述融入了许多文学的手法。好比说“鸿门宴”,“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课本,达半个多世纪。“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小说。
第三,《史记》还起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缺。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的话,我们中华民族许多伟人我们今天就不知道了。好比说《论语》的作者孔子,司马迁在《史记》中间写了一个《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划了孔子的一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的第一部,也是最权威的一部人物传记。《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这一点就更不简朴。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间批判最尖锐的是两小我私家,一个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天子刘邦,第二个是司马迁生活的今世天子汉武帝。一个史学家敢批判开国天子,敢批判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是了不起的。没有胆子是不敢写的,司马迁既写了汉武帝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的他的事迹,同时也写了刘邦心胸狭隘,杀戮元勋,语言粗俗,写了他许多不良的纪录。至于对汉武帝的揭破更是触目皆是,这就是《史记》的实录精神,批判精神,这么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是谁来完成的呢,是司马迁。
司马迁的身世实在并没有特别之处,他是一个史官家庭,行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双师从过其时的一些名师,这都是其时的一些普通的史官所具备的。那么是什么事件让司马迁完成了一个巨变,由一位普通的史官,酿成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呢?是运气。
画外音: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继续了他父亲的职务,继续在汉武帝朝担任史官。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阅读了大量的宫廷藏书,这些都为《史记》有写作做了准备。可是,如此家学,如此履历,如此条件的史官在中国封建社会屡见不鲜。充其量,司马迁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史官而已。那么,是什么事件使司马迁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学家的转变呢?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时期,因为外交上的失败,汉匈关系又紧张起来,汉朝与匈奴的战端重开,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然而就是这次与匈奴开战,引发了厥后司马迁运气的转变,那么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到底是什么事件改变了司马迁的运气轨迹呢?这个事件发生在汉武帝的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这一年,汉武帝派了一位将军叫李广利,此人是汉武帝最宠幸的爱妃之一李夫人的长兄,就是他最喜欢的嫔妃李夫人的哥哥,让李广利向导军队去攻打匈奴。虽然汉武帝的主观目的是想让李广利借着战功封侯。同时,为了保证李广利从军的顺利,汉武帝让其时的一位名将叫李陵,让李陵去为李广利搞后勤保障,史记的纪录叫“将辎重”,就是去做后勤保障。可是李陵不愿意这样做,李陵果真提出来,他愿意带他的五千步兵单独出征,以疏散匈奴对李广利的军事压力。这件事情,让汉武帝心里很不满。武帝就以为李陵太不给体面,所以就告诉李陵,我没有多余的骑兵配给你。那言外之意说,你要出征你就带你的五千步兵出征。就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带着他的五千步兵出征了。虽然李陵出征的开始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而且李陵还马上派人回来,画了舆图,回来向汉武帝陈诉了进军顺利的情况,武帝也很兴奋。
可是厥后的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因为李陵的五千步兵,遇见了匈奴大单于向导的三万匈奴的主力。李陵确实很能打,李陵的五千步兵把大单于的三万军队杀死了几千人。大单于军力虽然是六倍于李陵,可是占不到自制,所以匈奴的单于就以为李陵这个步兵太不简朴,一怒之下,因为他以为我三万人打不垮你的五千人,心里过不去。紧迫之下,他又把左右贤王调来了八万军队,加上大单于的军队一共是十一万骑兵,搪塞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在这种情况下是且战且退,而且是越战越勇,最后打到匈奴的大单于都以为这个仗打不下去。大单于就准备撤兵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的突发事件,这个事件,就是李陵有一个部下,受了他上级的侮辱,这小我私家一怒之下,去投靠了匈奴的单于,叛逃了,然后,就陈诉了李陵这个军队的两个重要的绝密军情。第一,李陵没有后援队伍,你可以放心地打,他没有后援。第二,李陵的这个步兵之所以能够打,主要依靠的是他有一种可以连发连射的弓箭,叫弩机。它就是一种弓箭的升级革新版本,这个箭它用机械发射,可以连发连射的,说他弩机的箭快要用完了。这样一说,这个匈奴的单于就以为有希望了,也不撤兵了,然后集中他的军队对李陵发动总攻。而且李陵的军队其时行进在山谷里,这个单于的军队,匈奴的军队,是在双方的山上,往这个山谷内里扔这个大石块,所以李陵剩下的三千士兵伤亡惨重,这个仗打不下去,而且箭没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以为打不下去,疏散突围吧。突围的时候,最后他的三千士兵中间只有四百小我私家逃回来了。李陵的副手阵亡了,李陵是被俘投降了,这就是历史上很是有名的李陵事件。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武帝的耳中的时候,汉武帝是震怒,很是生气,大臣们看到天子生气了,舆论是一边倒,大臣们纷纷要求要严惩李陵。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武帝望见了他身边的司马迁,因为司马迁作为太史令朝议的时候他是要加入的,他问司马迁什么看法。司马迁望见武帝很是生气,他为了宽一宽汉武帝的心,司马迁就讲了三点:第一,李陵是个国士。国士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才称之为国士,李陵是个国士,他一心一意想的就是报效国家,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匈奴单于打了十几天仗,且战且退,他杀的敌人远远凌驾了他五千步兵的人数,他立下的劳绩也足以告慰天下。第三,司马迁认为司马迁不是真降,是伪降。李陵未来如果有时机的话一定会找时机酬金汉朝的。
原来司马迁说这几句话,是想宽汉武帝的心,同时也为李陵做一点开脱,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个话刚刚落地,汉武帝是龙颜震怒,连忙把司马迁下到牢狱之中,定为诬上,就是诬陷皇上。这是一个很是重的罪啊,诬上罪处置惩罚的决议,死刑。司马迁就因为李陵之祸一下子被打入死囚牢,判了死刑。
凭证汉代的划定,判为死刑的人有三种选择:第一,伏诛受诛,就是等着被处决;第二,以钱赎命,就是交出来五十万,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宫刑,宫刑就是阉割一个男子的生殖器官,这叫宫刑。司马迁这个时候已经《史记》开始写作了一段时间,如果这个时候他接受死刑的话,《史记》就完了,《史记》就写不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不行能接受死刑,那么不能接受死刑剩下两条路。第一,拿钱来,第二,接受宫刑。司马迁这个官,虽然是太史令,经常在天子身边,可是属于中低收入啊,司马迁家里没有钱,拿不起五十万,只剩一条路。你又不愿意死,又没有钱,剩下一条路——宫刑。所以司马迁最后为了完成《史记》接受了宫刑。这件事情,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响司马迁,改变司马迁一生的一个最大的事件——李陵事件。画外音: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攻击,司马迁在绝望中选择了宫刑。宫刑不光是残酷的肉刑,也是对精神和尊严的粗暴蹂躏。西汉时期,许多人宁愿一死,也不愿意接受宫刑。那么选择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李陵事件对司马迁影响很是之大。
首先,身份另类。司马迁原来的身份原来是中央政府的一个仕宦,接受宫刑了以后,他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了,这个对于司马迁来讲攻击太大,因为他的身份变了。首先,成了一个男子的另类,他不是男子。第二,他成了一个士医生的另类,他不行能被士医生的阶级所接受。第三,他成了一个文化人的另类,也就是说司马迁原来是个文化人,是一个士医生,是一个念书人。可是现在,他原来所归属的群体把他开除了,不认可他是男子,不认可他是文化人,不认可他是士医生。这个对司马迁的攻击很是之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终生羞辱。司马迁在谈到自己接受宫刑痛苦的时候,说过几句很是沉痛的话。他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说一小我私家活在世上,你做的最大的错事,莫过于侮辱了你的祖宗。说一小我私家在社会上生活,你被人指责的最大的过失,莫过于你接受了宫刑。所以司马迁厥后谈到,他在一篇很有名的书信,叫做《报任安书》,也叫做《报任少卿书》,在这个书信中间谈到他接受宫刑以后的谁人痛苦。他说是“肠一日而九回”,说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几多次。“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他说坐抵家里头,就精神模糊,出去以后,不知道往那里去。“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他的衣服,后背的衣服全部给浸湿了,湿透了。所以他以为接受宫刑以后,这个羞耻和他的生命是相伴的。所以司马迁感应这个羞耻是太大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才命相违。司马迁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可是李陵之祸的这个运气,让他的才和他自己的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所以他说他自己啊,纵然才怀随和,行若由夷,就是说我怀着像和氏璧,像随侯珠,那样的才气,我纵然像古代的谁人贤人许由、伯夷,那么高洁的高士,可是别人看我怎么样呢?把我看得一钱不值。“终不行以为荣”啊。这个原理很简朴,因为人他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础的区别。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他必须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司马迁接受宫刑后,最大的一点就是他不被这个社会所认可。所以司马迁保全自己生命的价钱,是支付了作为一小我私家的尊严,这是一个凄切的价钱。所以接受宫刑以后,作为男子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个封建士医生的司马迁也死掉了,可是在《史记》中间激扬文字的谁人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这就是司马迁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画外音:西汉时期,宫刑是一种残酷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处罚,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就连司马迁这样意志坚强、胸怀雄心的人,每当想起自己受宫刑这一羞耻都要发汗沾衣。可以想见,宫刑是一种何等残酷的刑罚。而接受宫刑的司马迁已经四十七岁了,《史记》的写作举行了一段时间,那么在接受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折磨以后,即将迈入知天命之年的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
接受宫刑以后,司马迁被迫从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的谁人社会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历史,所以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他接受宫刑之前,和二十四史的其他史学家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根天性的转变。那么这种改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首先,改变了司马迁的生死观。我们都知道司马迁说过几句很是有名的话,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在李陵之祸的前后发生了基础的转变。好比我们看《史记》,《史记》中间有一篇叫《季布列传》,写项羽手下的一个将军叫季布。这小我私家在项羽手下是一员猛将,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刘邦对他很恨。项羽自杀以后,那么刘邦一直通缉季布,而且下令,谁要窝藏季布要夷谁三族。季布没有措施就先投靠了一小我私家家,厥后由这小我私家家将他转卖到其时的一个大侠郭家(应为朱家)的家里头。郭家知道买来的这个奴婢就是季布,然后郭家(朱家)到京城亲自找到刘邦最信任的太仆,就是夏侯婴,滕公,就是替刘邦赶车的车夫。然后给滕公讲了一番话,说你刘邦当了国君以后,你能把项羽手下的臣子杀光吗?不行能啊,而且你刚刚得了国君,你就为了报自己一己之私怨,非要杀季布这小我私家。如果你真把季布逼急了,那么要么他向北面逃向匈奴那儿,要么他向南面跑到南越那儿去,你不即是拿一个壮士去资助你的敌人吗?说完这个话以后滕公很信,相信郭家(朱家)的话,他用这个话去劝刘邦,刘邦厥后听了这个劝以后就赦免了季布。季布在刘邦谁人朝做了郎中,到了惠帝朝,季布就做了中郞将,到了文帝朝,季布就做了太守。季布厥后成为西汉开国的名臣。司马迁在最后谈到季布的时候他就很是有感伤,季布在项羽在世时那么一个将军,他最后能够那么忍辱负重地去做人家的仆从,他不以为做仆从为耻,他就是因为以为自己有才,这个才不能白白地铺张掉,所以他忍辱负重地活下来。我们看司马迁对季布的认识,对季布的评价,实际上是他履历了李陵之祸以后,他才认识了季布,他才气够正确地评价了季布。所以我们读史书,我们读《史记》,要想真正地读懂《史记》,我们必须要意会人生,意会社会。我们对人生对社会明确得越深刻,越能对《史记》意会得越深刻。
再一点,司马迁接受宫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里没钱啊,要有钱司马迁何至于受此大辱啊。所以李陵事件以后,司马迁对钱有了崭新的看法。所以司马迁就以为,人追求富有是人的天性,是没有过错的,只要取之有道。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间专门写了一篇叫《货殖列传》,在《货殖列传》中间他充实地肯定了人们追求富有的正当性。所以司马迁举了许多例子,其中最有名的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天下的人熙熙攘攘跑来跑去为了什么?都是为了一个“利”。他说上至诸侯王,下至编户黎民,人们都在追求利,追求利自己并不是错的,错的只是你追求利的不正当的手段。而这个看法,也是司马迁从自己的凄切的教训中间总结出来的。所以司马迁在两千多年之前,就认识到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正当性是很是了不起的。我们应当谢谢司马迁,应当谢谢《史记》。
再一点,李陵之祸也彻底地改变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所以《史记》对许多人物的评价体现得特别犀利深刻,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史记》有一篇叫《萧相国世家》,写刘邦手下的一个重臣叫萧何。萧何是刘邦最信任的大臣啊,可是在汉高祖十年陈豨叛乱的时候,吕后说韩信勾通陈豨叛乱,把韩信杀了。当刘邦得知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刘邦连忙加封了萧何,给萧何加封了五千户,而且给萧何派了五百里名士兵。萧何很兴奋,宴请文武百官。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小我私家,这小我私家叫召平,他去到萧何的宴会上去打他的兴头,为他吊丧。说皇上在外面平叛,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孝敬,之所以对你加封,是因为皇上因为韩信的事件以后对你不信任了。这个加封之后一旦皇上回来肯定要收拾你,萧何听了以后酒也不喝了,把来宾全部赶走,找不出来一个措施。这小我私家就帮他想了一个措施,说你怎么办呢?你要想化解这场危机,那你只有怎么办,你把你家里的工业全部捐出来。这个萧何没有措施,就忍痛把自己的全部家财捐给刘邦作为军费开支。当萧何把自己全部家财捐出来的这个奏章送到刘邦手里以后,司马迁写了五个字“高帝乃大喜”。汉高祖刘邦看到萧何的奏章后很是兴奋,这五个字来之不易,这五个很是深刻地把一个开国天子对开国元勋的怀疑心理揭破得淋漓尽致。刘邦可以怀疑任何人,可是刘邦不应该怀疑萧何。萧何当年跟刘邦是在一个县,当萧何是一个副县级干部的时候,刘邦照旧个泗水亭长啊,萧何其时就很照顾他。从刘邦起兵以后,萧何就随着刘邦。而且萧何不是一小我私家跟,他是带着全族的人随着刘邦打天下。所以刘邦打了天下以后要照功行赏,大臣们都主张说曹参劳绩第一,应当曹参先封。刘邦说差池,应该先封萧何。刘邦其时还举了一个很有名的例子,他说你望见谁人狩猎的吗?狩猎的时候有猎人,尚有猎狗,谁人猎狗是追捕猎物的。你们所有在外面攻城掠地的上将都不得是谁人猎狗,所以你们叫功狗。而谁人萧何他是指使猎狗追逐猎物的猎人,他叫功人。刘邦就提了这么个理论,说萧何是功人,曹参这些人都是功狗,那么狗和人相比谁的劳绩大呢?虽然人的劳绩大。所以萧何第一,曹参第二。这么一个萧何,刘邦晚年竟然怀疑到他,而司马迁就把这个刘邦对元勋的怀疑给揭破出来了。二十四通读下来,没有一个史学家能够像司马迁这样犀利深刻地把开国天子的心田的隐秘剖析得如此清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李陵事件以后,司马迁对天子的**,对天子的残忍,有了新的认识。汉武帝借李陵事件戕害了司马迁,他也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的轨迹。同时,汉武帝的作为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史记》。那么,我们的读《史记》从下一讲开始,读《史记》就从和司马迁的人生关系最密切的汉武帝开始讲起。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样登上权力巅峰的,请看下集《宫闱角逐》。
第2讲宫闱角逐
画外音:汉武帝是《史记》中纪录的最后一个天子,也是与司马迁关系最为密切的天子,就是因为汉武帝,司马迁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么,对于这位争议颇多的汉武帝,司马迁的看法是什么呢?他在《史记》到底如何纪录和评价他的这位顶头上司呢?对于后世的人们来说,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从今天开始,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将向导我们拨开历史迷雾,从司马迁《史记》中纪录的汉武帝入手,阅读《史记》这一通史巨着,细细口胃司马迁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